当前位置:米古屋 » 站长资讯 » 行业资讯 » 文章详细

马原:希望我的小说三百年以后还有人看

来源:本站原创 浏览:495次 时间:2019-09-12

马原从沙发椅上弯下腰,在近处拽过来一张脚凳,身子在椅子里躺稳当后,就把双腿搁上脚凳。他小腿上隐伏的静脉曲张,有着不同于城市中人的质感,也像是勾勒出了山川河流的样貌。随后,他微微侧过脸看我,眨了眨那双世故又天真的眼,仿佛在说,我们开始聊吧。

于是,我们再次聊了起来。我们第一次近距离聊,是在马原如今定居的西双版纳南糯山上,那时花城出版社刚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《姑娘寨》。这次聊是因为浙江文艺出版社近期出版他的西藏主题小说集《拉萨河女神》《冈底斯的诱惑》。我不能不承认,我专注于和他聊天,却时不时冒出些离奇的想法。我想,如果马原问我想到哪儿了?我该怎么回答?我想我会说,我们就这么好好聊吧,把你对西藏,还有对八十年代的回忆,都一股脑儿说出来。

事实上,对于马原来说,西藏和八十年代很可能是一回事。他1982年到了西藏,1989年离开西藏。在这仿佛天赐的七年里,或许还可以加上前前后后的几年,他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飞扬和落幕。

但诚如作家宁肯在今年上海书展期间举行的“马原藏区小说精品系列新书分享会”上所言,在先锋作家里面,马原无疑是最先锋的,却又是最写实的。“马原的‘叙述圈套’把他的写实能力遮蔽了。我们今天回过头看,应该看到他的写作在细部、细节上都非常写实。他的先锋写作之所以成功,和他的写实功底有关。没有写实,先锋只是雾。但雾散掉后,马原向我们展示了山脉。”马原应该是认同这一“写实说”的,他强调小说要写出质感。“在我的写作经验里,我一直在乎的就是质感,人物的质感,器物的质感,和故事本身的质感。”马原写作的同时,喜欢画画,也或许因为画画让他对质感的追求得以强化。他自以为是一个印象主义者,一个静态的形象能比小说给他更多的联想。

而马原的小说从表面上看有一种梦幻感,他自己也强调写作就像做白日梦。但实际的情况,也很可能像宁肯说的那样,马原是以另一种方式追求真实。“他很多时候一开始就坦白他在虚构,但他的小说这么开场,实际上从大的方面已经告诉我们他不欺骗,不制造幻觉。而从小的方面看,他小说的细节都讲究日常化、逼真感,他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触碰到的生活的现实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马原的小说把先锋性和现实性相结合,达到了新的真实的高度。”

惟其如此,我们才能理解马原部分西藏主题小说,虽然写于三四十年前,但我们现在读来也仍然像是新鲜出炉的。我们也才能理解宁肯说的,马原的语言、马原的叙述放在今天,仍然是非常杰出的。“他是一颗耀眼的星星,这个星星从来没有暗淡过。”无论这样的表述是否夸张,但马原的确在西藏经历了他的耀眼时刻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如果没有去过西藏,也就没有今天的马原。

我总是想,如果说八十年代,还有西藏,曾给予了马原一种深切的家园感,那么我们不能忽略的是,在那样一个时间、空间里,还活跃着一批和马原一样心怀“伟大”的文学梦的作家。正是他们以文学为本的交往,构成了让他们得以时时回望,也让不曾经历的人们特别向往的精神“家园”。回忆起那个年代,马原依然是激情洋溢的。他当然明白,八十年代可以怀念,但终究已经远去。他寄希望于自己的小说,在十年后,三十年后,甚至三百年以后还有人看。“这是我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愿望。”

取自:文学报 执笔:傅小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