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米古屋 » 站长资讯 » 行业资讯 » 文章详细

冯至在青岛

来源:本站原创 浏览:454次 时间:2019-11-15

到了青岛,去了趟位于登州路7号的青岛一中,也就是早期的胶澳中学,冯至曾在此呆了一段时间。

未满十九岁的冯至,在北大德文系研究歌德时,暑假到了,他应顾随的邀请,到青岛度假。

冯至与顾随相识于1922年,顾随擅长古体诗,两人书信来往,谈艺论诗,冯至回忆说:“我们写的信如泉水喷涌,又如细水长流,延续了六七年之久。”不久冯至成为“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”,顾随成为“隐蔽的大师。”两人以诗结缘,成为彼此终生的挚友,两人约定把新诗和旧诗划分领域,各守一体,冯至不写旧诗,顾随也不去写新诗。

1924年7月初,冯至到了青岛,他被这座德式建筑风格的城市迷住了,“青岛伸出两臂把海抱得紧紧的,吻得密密的,满山红楼绿树相遮映,清凉极了!”青岛虽然凉爽,甚至有清冷的感觉,城市在山海中,非常安静,路上车马行人稀少,住在胶澳中学的红楼,星月之夜,一片静谧,唯有虫声弥漫于四野,晚风中把隐约的潮声送来,又隐去,这样的夜晚,适合夜读歌德和里尔克的诗歌,夜读和静思的夜晚,为冯至带来诗的灵感。

在“家家泉水,户户垂柳”中泛舟大明湖,赏雨历下亭,品尝鲜嫩笋,遇到天气晴朗的日子,冯至就到海边去畅游,在《海滨》中写道:“风吹着发,又长一分,苦闷也增了一寸;雄浑无边的大海,它怎管人的困顿!”并写了几篇散文,创作了一篇独幕剧。

冯至在青岛呆了四十多天,于8月14日晚上乘坐夜行的火车离开了青岛,他望着车窗外迷离的灯火,想到济南的好友杨晦的身影,青岛好友顾随的音容。

“海上归来,真仿佛洗去许多尘垢,现在只剩下两袖清风,一箱书画。”一个多月的时间,涛声、云影、红楼、绿树、栈桥、兵营、青岛的这一切,成为冯至心头的具象,“月余之留,影我甚巨。”冯至想起法国某诗人说过:“不怨天,不尤人,安安静,,享汝之悲哀”。经过青岛之旅,冯至打算在“平和静寂中了此一生”。

1930年9月初踏上德国海德堡的冯至,在一个月圆的夜晚,梦到青岛绿荫中的红瓦,碧波中的栈桥。

1984年,79岁的冯至再次到青岛,是8月份,夏季的清凉让他印象很深刻,“他住的宾馆在太平湾畔,夜听大海的呼吸,日赏浪击岩礁,入夜海风习习。这里距第二海水浴场仅百步之遥,但医生因他年事已高不让他入浴,两月时间仅去海滩两次,但他写作不辍,写了《相濡与相忘--忆郁达夫》等,有时忘记了去吃午餐”,《冯至年谱》记载了他在青岛疗养的情景,《一首朴素的诗》,《仲平同志早期的歌唱》勾起他60年前青春,对友谊的点滴记忆。

九十多年前,冯至四十多天的旅程,青岛的文学史,已将他记录在案,他的每一步足迹,每一首诗歌,成为诗海中闪亮的珍珠,至今仍熠熠生辉。

作者简介

申力,笔名申维希,先后在《作家》、《重庆工人作品选》、《重庆文艺》、《星星》诗刊、《重庆诗歌年鉴》、《工人日报》、《东方诗人》、《情感文学》、《东方散文》、《蓝天文苑》、《岭南作家》、《现代文学作家》、《现代诗歌》、《文学时代》、《江津文艺》、《红烛文苑》、等报刊上发表作品数百篇,有《红月亮诗画艺术社》、《江南诗画艺术院》、《相约金话筒》、《笑傲文学》、《南极光文学》、《天涯明月美文美诵》、《三江文学》等多家平台朗诵诗文数百篇。